山西古建築保護面臨困境
山西省3500多個古村落中₪✘,500多個正瀕臨消失↟↟•☁。山西古建築登記在冊的有28027處₪✘,這些古建築中₪✘,許多都未設立保護機構₪✘,安全狀況令人擔憂↟↟•☁。
曾經₪✘,山西省靈石縣冷泉村₪✘,一條青石主道₪✘,八條橫向小巷₪✘,村內院落功能齊全₪✘,建築型別豐富₪✘,建築藝術精美↟↟•☁。
如今₪✘,村裡僅剩下一個六十多歲的單身漢和他年逾八十的老父親↟↟•☁。因人跡罕至₪✘,整個村莊雜草叢生₪✘,房倒屋塌↟↟•☁。當年的盛況₪✘,只能從“懷仁巷”“耕讀第”“種德鋤經”等磚雕匾額中去揣摩想象了↟↟•☁。
而在山西3500多個古村落中₪✘,因年久失修✘╃↟◕▩、居民減少等因素₪✘,其中500多個正瀕臨消失↟↟•☁。
古建築載附著歷史的靈魂₪✘,被稱為一個地方實物的史書✘╃↟◕▩、歷史的年鑑✘╃↟◕▩、文化的載體↟↟•☁。面對偷盜✘╃↟◕▩、人為破壞✘╃↟◕▩、自然損毀✘╃↟◕▩、失火等諸多難題₪✘,古建築保護成了文物管理部門的一塊“心病”↟↟•☁。作為古建築大省的山西₪✘,面對遍佈全省的古建築₪✘,又該如何留住這些歷史的記憶▩◕?
古建築保護現狀不容樂觀
“在山西₪✘,幾乎每個村落都有清代甚至更早的古建築↟↟•☁。精美的有古廟宇✘╃↟◕▩、古戲臺₪✘,再不濟₪✘,也有幾處清代院落↟↟•☁。”山西省文物局政策法規處處長許高哲說↟↟•☁。山西古建築登記在冊的就有28027處₪✘,進入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6172處₪✘,其中國保367處✘╃↟◕▩、省保121處✘╃↟◕▩、市縣保5684處↟↟•☁。這些古建築中₪✘,許多都未設立保護機構₪✘,面臨自然損壞✘╃↟◕▩、人為破壞和火災等諸多危險₪✘,安全狀況令人擔憂↟↟•☁。
據統計₪✘,山西73%以上的古建築存在不同程度的險情↟↟•☁。古建告危₪✘,附屬在古建築上的壁畫情況亦岌岌可危↟↟•☁。山西現存壁畫約2.4萬平方米₪✘,由於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影響及外在環境的改變₪✘,這些珍稀罕有的文化遺存出現了斷裂✘╃↟◕▩、起甲✘╃↟◕▩、空鼓✘╃↟◕▩、酥鹼等多種病害₪✘,其中相當一部分險情嚴重↟↟•☁。
此外₪✘,一些古村落雖未廢棄₪✘,但村中現代化新房比比皆是₪✘,傳統風貌被破壞殆盡↟↟•☁。古村落的破壞₪✘,遠未止於有形遺產的消失↟↟•☁。隨著村✘╃↟◕▩、鄉鎮行政區劃的重新劃定₪✘,一些古村落從名字就徹底消失↟↟•☁。這些古老的名稱₪✘,從此永遠與歷史割裂↟↟•☁。
資金技術制約保護
雖然山西古建築保護一再被媒體及各地文物管理部門重視₪✘,但真正實施起來難上加難↟↟•☁。文物主管部門也承認₪✘,大量具有保護價值的古建築尚未得到應有的保護↟↟•☁。原因有二│₪✘:一是缺少資金;二是缺少人才和技術↟↟•☁。
2011年起₪✘,山西在國家文物局的支援下₪✘,實施了山西南部早期建築保護工程✘╃↟◕▩、五臺山重點寺廟維修保護工程✘╃↟◕▩、太原西山文化帶文物保護工程✘╃↟◕▩、彩塑壁畫保護工程以及瀕危古村落保護工程等₪✘,累計投入10.66億元↟↟•☁。然而這樣的投入₪✘,與山西需要保護的古建築相比₪✘,仍只是杯水車薪↟↟•☁。
有專家指出₪✘,面對“很多需要維修”的古建築₪✘,人才技術嚴重匱乏才是最大制約因素↟↟•☁。如應縣木塔的維修₪✘,就是因技術原因₪✘,爭論了25年才得出“現狀修繕”的結論↟↟•☁。山西古建集團董事長王國華說₪✘,傳統技藝大都掌握在老工匠手中₪✘,不是能透過有關部門的資格認證和短期培訓能解決的↟↟•☁。他說₪✘,如果讓不懂行的人進行古建築維修₪✘,會違背規律和傳統工藝施工₪✘,這樣的保護實際也是一種破壞↟↟•☁。
怎樣更好保護
為了拓寬融資渠道₪✘,山西省曲沃縣2010年出臺了《古建築認領保護暫行辦法》₪✘,組織✘╃↟◕▩、鼓勵✘╃↟◕▩、引導民間資金認領保護古建築↟↟•☁。古建認領₪✘,有效破解了“文物部門有心無力₪✘,民間力量有力無門”的難題₪✘,為文化遺產保護找到了一條好出路↟↟•☁。許高哲說₪✘,山西文物部門擬將核心✘╃↟◕▩、精華的古建築保護起來₪✘,把省保以下的文物全部放開₪✘,藉助社會力量來維護↟↟•☁。
而山西省文物局則建議₪✘,地方政府應負起文物保護的主體責任₪✘,將文物保護工作納入市縣政府目標責任考核體系₪✘,以此促進各級政府認真履行文物保護的法定職責₪✘,讓文物建築有人負責✘╃↟◕▩、有計劃✘╃↟◕▩、有錢養護和維修↟↟•☁。
此外₪✘,山西省陽泉市民間藝術家協會副主席羅巍說₪✘,近年來仿古建築及古建構件收藏熱不斷升溫₪✘,使得文物販子對古建構建的盜賣時有發生₪✘,讓古建保護難上加難↟↟•☁。許高哲介紹說₪✘,山西擬出臺《文物建築構件保護管理辦法》₪✘,讓有關部門在監管時“有法可依✘╃↟◕▩、有理可循”₪✘,對破壞行為進行制約↟↟•☁。目前₪✘,這一草案已報山西省政府法制辦稽核↟↟•☁。
“許多本應挽救與保護的古建築₪✘,卻在城鎮化建設浪潮中遭到破壞↟↟•☁。”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副秘書長楊東生告訴記者₪✘,他們專門就城鎮化過程中古建築及古村落保護與利用進行過調研↟↟•☁。對於古建保護₪✘,楊東生說₪✘,首先要摸清存在的問題₪✘,梳理出當地古建築及傳統村落的分類✘╃↟◕▩、分佈及發展變化趨勢₪✘,研究其發展客觀條件和內在相關因素↟↟•☁。其次要立足於當地經濟文化特點₪✘,確立“古建築與傳統村落保護與利用”驅動力模式₪✘,形成兼顧各方利益的可持續發展的價值體系↟↟•☁。第三是在規劃建設上進行探索₪✘,在保持古建築和村落特色✘╃↟◕▩、特徵和時代風貌的基礎上₪✘,形成城鎮化建設型別和利用模式↟↟•☁。(本文配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西省汾西縣師家溝村₪✘,有人居住的古建築保護情況尚好₪✘,無人居住的則已破敗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