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古建築及部分古文化保護遺址
上海古建築以松江◕│••▩、嘉定等縣和南市區較多│╃。寶塔市區僅儲存一座│╃。古橋主要分佈在松江◕│••▩、青浦縣│╃。古文化遺址多分佈在松江◕│••▩、青浦◕│••▩、金山等縣│╃。
上海古城牆和大境閣(Shanghai Guchengqiang He Dajing Ge) 位於南市區大境路257號(近人民路)│╃。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為防禦倭寇₪╃☁▩,築上海縣城牆│╃。明萬曆年間₪╃☁▩,在城牆西北廢箭臺上建關帝廟₪╃☁▩,東首附設月老祠│╃。至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改建為三層高閣₪╃☁▩,朱楹曲檻₪╃☁▩,甚為壯觀│╃。道光十六年(1836年)在東首建石坊₪╃☁▩,題額“大千勝境”│╃。由石級可登廟殿₪╃☁▩,故此廟遂名大境關帝殿₪╃☁▩,又稱大境道觀│╃。咸豐三年(1853年)毀於火₪╃☁▩,旋由住持朱錦濤募資重建│╃。咸豐十年駐西兵₪╃☁▩,復毀│╃。宣統二年(1910年)重修₪╃☁▩,易額“大境”│╃。民國36年(1947年)經過大修₪╃☁▩,三層₪╃☁▩,殿前有戲臺(俗稱萬年臺)一座₪╃☁▩,畫棟雕樑₪╃☁▩,構造別緻₪╃☁▩,是上海稀有的古建築物│╃。1984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嘉定孔廟(Jiading Kongmiao) 又名文廟◕│••▩、廟學或學宮│╃。位於嘉定區嘉定鎮南大街183號│╃。東至橫瀝₪╃☁▩,南至匯龍潭₪╃☁▩,北至塔城路│╃。佔地1.8公頃│╃。建築面積1.1萬平方米│╃。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始建₪╃☁▩,後經擴◕│••▩、修70餘次₪╃☁▩,1991年重塑孔子及“七十二賢”像₪╃☁▩,置於大成殿│╃。現有建築•☁:大成殿◕│••▩、明倫堂◕│••▩、藏書樓◕│••▩、東西碑廊◕│••▩、石刻及名宦◕│••▩、鄉賢祠◕│••▩、泮池和三橋◕│••▩、欞星門;前有三牌坊◕│••▩、學殿街◕│••▩、匯龍潭◕│••▩、應奎山;東有賓興橋◕│••▩、文昌閣◕│••▩、魁星閣│╃。內有一批古銀杏◕│••▩、古柏◕│••▩、古楓楊│╃。1980年被重新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九間樓(Jiujian Lou) 在南市區喬家路234~244號│╃。原為徐光啟故宅₪╃☁▩,建於明萬曆年間₪╃☁▩,因上下二層各九間₪╃☁▩,故稱九間樓│╃。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義大利人郭居靜受徐光啟之邀來滬傳教₪╃☁▩,即寓此│╃。該屋迄今已有三百餘年₪╃☁▩,為該區僅存的明代宅第₪╃☁▩,屢經修葺₪╃☁▩,現上下各7間₪╃☁▩,為居民住宅│╃。1983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雲間第一樓(Yunjian Di-1 Lou) 在松江縣松江鎮中山東路松江第二中學門口│╃。始建於宋代₪╃☁▩,元末毀於火災₪╃☁▩,後重建五楹譙樓│╃。清兵南下時₪╃☁▩,樓毀於大火│╃。順治初年₪╃☁▩,在舊基上重建鼓樓三楹₪╃☁▩,高16米左右₪╃☁▩,雄偉壯觀₪╃☁▩,甲於一郡₪╃☁▩,清道光年間稱今名│╃。1950年在大風中倒坍₪╃☁▩,現僅存樓基殘牆│╃。1985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書隱樓(Shuyin Lou) 上海市區儲存較完整的清代住宅│╃。位於南市區天燈弄77號│╃。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陸錫熊建│╃。佔地200平方米₪╃☁▩,建築面積1000多平方米│╃。前後共有五進₪╃☁▩,計有房屋70餘間₪╃☁▩,四周有12米高的風火牆│╃。屋宇雕刻的藝術水平高超₪╃☁▩,尤以門樓磚雕最為工緻₪╃☁▩,門枋上雕有西昌伯磻溪訪賢的故事₪╃☁▩,人物馬匹₪╃☁▩,姿態各異₪╃☁▩,猶如一幅展開的手卷│╃。字碑兩側兜肚₪╃☁▩,右側是穆王朝見西王母圖₪╃☁▩,左側是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樓前東◕│••▩、西二側廳與北房之間₪╃☁▩,各有一塊磚雕屏風₪╃☁▩,東側雕三星祝壽₪╃☁▩,西側雕八仙遊山│╃。這兩幅都是鏤空立體雕刻₪╃☁▩,栩栩如生₪╃☁▩,是中國磚雕珍品│╃。屋樓掛匾額“書隱樓”(今廢)│╃。1987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文廟大成殿(Wenmiao Dachengdian) 位於惠南鎮南匯縣中學內│╃。文廟即孔廟₪╃☁▩,大成殿為文廟正殿₪╃☁▩,內奉孔子神位₪╃☁▩,故名│╃。原為南匯縣學宮的一部分₪╃☁▩,初建於清雍正五年(1727年)₪╃☁▩,咸豐年間被焚₪╃☁▩,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朱門琉瓦₪╃☁▩,重簷翅角₪╃☁▩,殿前是儀門₪╃☁▩,外有石牌坊2座₪╃☁▩,四周圍有花牆│╃。為南匯縣景點之一│╃。
蘭瑞堂(Lanrui Tang) 在松江縣松江鎮方塔園內│╃。原在包家橋東堍₪╃☁▩,1984年遷移今址│╃。始建於明代₪╃☁▩,清初曾為江西巡撫朱春住宅│╃。部分柱子與梁枋用楠木製成₪╃☁▩,故俗稱“楠木廳”₪╃☁▩,廳堂設為朱舜水紀念堂│╃。1985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學宮(Xuegong) 位於崇明縣城橋鎮鰲山路西首│╃。佔地1.5公頃│╃。建築面積1020平方米│╃。元泰定四年(1327年)建文廟₪╃☁▩,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為縣學₪╃☁▩,宣德元年(1426年)改為學宮│╃。因沙洲屢坍₪╃☁▩,隨縣治多次遷建│╃。今學宮建於明天啟二年(1622年)│╃。清代曾10次重修₪╃☁▩,殿堂廳祠₪╃☁▩,建築工藝精湛│╃。有泮池◕│••▩、登雲橋◕│••▩、欞星門◕│••▩、尊經閣◕│••▩、崇聖祠等│╃。1984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南橋佛閣月城(Nanqiao Foge Yuecheng) 位於奉賢縣南橋鎮人民北路│╃。佔地1360平方米₪╃☁▩,建築面積741平方米│╃。原名文昌閣₪╃☁▩,俗名佛閣│╃。元時建₪╃☁▩,下築月城│╃。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文昌閣毀₪╃☁▩,獨存月城│╃。同治五年(1866年)募捐重建₪╃☁▩,並重新修繕月城│╃。同治十一年春重建鬥姥閣│╃。1983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萬壽塔(Wanshou Ta) 俗稱南門塔│╃。位於青浦縣青浦鎮南門│╃。建於清乾隆八年(1743年)│╃。磚木結構₪╃☁▩,七級方形│╃。光緒九年(1883年)失火₪╃☁▩,大部焚燬₪╃☁▩,現僅存塔身│╃。1959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龍華塔(Longhua Ta) 位於徐彙區龍華鎮龍華路南側│╃。吳越錢 (948~978年)建₪╃☁▩,塔身七級八角₪╃☁▩,高41.4米₪╃☁▩,磚木結構₪╃☁▩,飛簷高翹₪╃☁▩,簷角掛銅鈴56只│╃。1959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西林塔(Xilin Ta) 又名崇恩塔│╃。位於松江縣松江鎮中山中路西塔弄東側│╃。南宋鹹淳年間建接待院₪╃☁▩,後改名西林禪寺│╃。塔因寺名│╃。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僧淳厚重建₪╃☁▩,更名圓應塔│╃。後漸傾圮│╃。正統年間(1436~1449年)重修│╃。磚木結構₪╃☁▩,七級八面₪╃☁▩,高46.5米₪╃☁▩,塔壁夾牆中砌有磚梯₪╃☁▩,塔身除頂層木結構平座及腰簷是明代建築外₪╃☁▩,大部系宋代原物│╃。1982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華嚴塔(Huayan Ta) 又名權隱塔│╃。位於金山縣松隱鎮北0.5公里│╃。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德然和尚建松隱庵₪╃☁▩,明正統年間賜額松隱禪寺│╃。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在寺內建寶塔₪╃☁▩,頂藏血書華嚴經81卷₪╃☁▩,故名│╃。另據汪德馨(塔院記)載₪╃☁▩,“其士大夫與裡之父老子弟輸金錢₪╃☁▩,仿浮象教₪╃☁▩,巋然建瓴級於南門之外₪╃☁▩,……工竣而奉以嘉名₪╃☁▩,謂之萬壽……│╃。”磚木結構₪╃☁▩,七級方形│╃。1962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興聖教寺塔(Xingshengjiaosi Ta) 俗稱方塔│╃。位於松江縣松江鎮方塔園內│╃。建於北宋熙寧◕│••▩、元 年間(1068~1093年)₪╃☁▩,名吉雲寶塔│╃。後因塔在原興聖教寺內而改稱今名│╃。磚木結構₪╃☁▩,九級方形₪╃☁▩,高42.5米│╃。留存宋代斗拱117朵和宋代佛像壁畫│╃。1974年大修₪╃☁▩,發現鎮塔地宮文物₪╃☁▩,出土漢白玉石匣一隻₪╃☁▩,四周雕有龍虎圖案₪╃☁▩,內有銅佛像◕│••▩、舍利珠◕│••▩、銀盒和唐◕│••▩、宋錢幣等│╃。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李塔(Li Ta) 位於松江縣李塔匯鎮│╃。相傳唐太宗之子李明任蘇州刺史時建│╃。原為禮佛之塔₪╃☁▩,初稱禮塔│╃。后里人為祭祀李明₪╃☁▩,稱為李塔│╃。磚木結構₪╃☁▩,七級四面₪╃☁▩,高約30米₪╃☁▩,塔壁有大小不同的磚雕佛像約200尊│╃。今存塔體│╃。1985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護珠塔(Huzhu Ta) 位於松江縣天馬山鎮天馬山│╃。建於北宋元豐二年(1079年)│╃。因塔內藏有舍利珠₪╃☁▩,夜晚閃亮發光₪╃☁▩,名護珠塔₪╃☁▩,又名寶光塔◕│••▩、護珠寶光塔│╃。磚木結構₪╃☁▩,七級八面│╃。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失火₪╃☁▩,燒去塔心木◕│••▩、樓板◕│••▩、扶梯◕│••▩、腰簷₪╃☁▩,平座亦殘缺│╃。塔身向南傾斜6°51′52″₪╃☁▩,中心位移2.27米₪╃☁▩,斜度超過義大利比薩斜塔│╃。斜而不倒₪╃☁▩,故俗稱斜塔│╃。1983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秀道者塔(Xiudaozhe Ta) 位於松江縣佘山鎮₪╃☁▩,西佘山東坡│╃。建於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3年)₪╃☁▩,因修道者名“秀”參與築塔₪╃☁▩,故名│╃。又稱月影塔│╃。七級八面₪╃☁▩,每級方向依次轉換成45度│╃。1962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青龍塔(Qinglong Ta) 位於青浦縣白鶴鎮青龍村│╃。唐長慶元年(821年)在隆福寺內建塔₪╃☁▩,初名隆福寺塔│╃。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帝南巡時賜名吉雲禪寺₪╃☁▩,塔又名吉雲禪寺塔│╃。因地處青龍鎮₪╃☁▩,習稱青龍塔│╃。磚木結構₪╃☁▩,七級八面│╃。1962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法華塔(Fahua Ta) 俗名金沙塔₪╃☁▩,雅名文筆峰│╃。位於嘉定區嘉定鎮州橋南堍│╃。塔身四面七級₪╃☁▩,磚木結構│╃。建於南宋開禧年間(1205~1207年)₪╃☁▩,旁有法華庵₪╃☁▩,以庵名塔│╃。“金沙”之名有二說•☁:一說塔基入地數尺有黃沙層₪╃☁▩,故名;一說歌頌清代重修法華塔₪╃☁▩,猶如“聖恩金沙永遠流傳”₪╃☁▩,因名│╃。1980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泖塔(Mao Ta) 位於青浦縣沈巷鎮東南泖河中小洲上│╃。唐乾符年間(874~879年)₪╃☁▩,福田寺僧如海建│╃。因泖河得名│╃。其時泖河廣闊₪╃☁▩,塔上置燈為航行標識│╃。南宋景定年間改名福田寺₪╃☁▩,又稱長水塔│╃。磚木結構₪╃☁▩,五級方形₪╃☁▩,具有唐代建築風格│╃。1962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大倉橋(Dacang Qiao) 位於松江縣松江鎮₪╃☁▩,跨松江市河│╃。建於明天啟年間(1621~1627年)│╃。原名永豐橋₪╃☁▩,因位於西倉附近₪╃☁▩,又名西倉橋│╃。因橋南有松江府漕運倉一大倉₪╃☁▩,故又稱大倉橋│╃。五孔石拱橋₪╃☁▩,拱圈鋪青石₪╃☁▩,橋面鋪花崗石₪╃☁▩,跨度約50米₪╃☁▩,寬3米│╃。1985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萬安橋(Wan₪╃☁▩,an Qiao) 又名萬安亭橋│╃。位於青浦縣金澤鎮北市梢₪╃☁▩,跨秀州塘│╃。建於南宋景定年間(1260~1264年)│╃。弧形單孔石橋₪╃☁▩,橋長29米₪╃☁▩,寬2.6米₪╃☁▩,跨徑9.8米│╃。1959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雲間第一橋(Yunjian Di-1 Qiao) 俗稱跨塘橋│╃。位於松江縣松江鎮西端₪╃☁▩,跨古浦塘│╃。始建於宋代₪╃☁▩,名安就橋│╃。明成化年間(1465~1489年)橋毀₪╃☁▩,在舊址重建石橋₪╃☁▩,為當時松江(別稱雲間)最大一座橋₪╃☁▩,橋頂東邊欄石下刻有“雲間第一橋”五字│╃。三孔拱形大石橋₪╃☁▩,拱圈用青石₪╃☁▩,橋面◕│••▩、石階◕│••▩、欄杆用花崗石₪╃☁▩,長49.3米₪╃☁▩,寬3米₪╃☁▩,高約8米₪╃☁▩,古樸壯觀│╃。1985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壽帶橋(Shoudai Qiao) 俗稱油車橋│╃。位於金山縣呂巷鎮₪╃☁▩,跨呂巷塘│╃。建於宋代₪╃☁▩,單孔拱形石橋₪╃☁▩,長22.7米₪╃☁▩,寬3.2米₪╃☁▩,孔徑7.5米₪╃☁▩,南北堍各有26級階石₪╃☁▩,橋欄上有石獅8只◕│••▩、石墩4個│╃。1992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迎祥橋(Yingxiang Qiao) 位於青浦縣金澤鎮南市梢₪╃☁▩,跨金澤塘│╃。元至元年間(1335~1340年)建│╃。5孔梁式石橋₪╃☁▩,長34.25米₪╃☁▩,寬2.14米₪╃☁▩,中孔跨徑6.3米₪╃☁▩,二孔◕│••▩、三孔為5米◕│••▩、4.3米│╃。1979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放生橋(Fangsheng Qiao) 位於青浦縣朱家角鎮₪╃☁▩,跨澱浦河│╃。明隆慶五年(1571年)₪╃☁▩,朱家角慈門寺僧性潮募款始建│╃。清乾隆末年₪╃☁▩,橋傾圮│╃。嘉慶十七年(1812年)₪╃☁▩,圓津禪院僧覺銘募款重建│╃。為慈門寺僧放生之地₪╃☁▩,於水中立樁為界₪╃☁▩,每逢農曆初一₪╃☁▩,為放生期₪╃☁▩,故名放生橋│╃。橋長72米₪╃☁▩,高7.4米₪╃☁▩,寬5米₪╃☁▩,中孔◕│••▩、二孔◕│••▩、三孔徑距分別為13米◕│••▩、8.8米和6.2米│╃。橋上龍門石鐫有盤龍8條₪╃☁▩,環繞明珠₪╃☁▩,形象逼真│╃。橋頂四周雕有迎客石獅₪╃☁▩,橋東建有碑亭│╃。為上海最大的一座五孔石拱橋│╃。1987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望仙橋(Wangxian Qiao) 位於松江縣松江鎮方塔園內│╃。建於南宋紹熙年間(1131~1162年)│╃。為單孔平板石橋₪╃☁▩,橋面為武康石₪╃☁▩,石樑上刻有蓮花紋圖案│╃。是上海地區最古老的石橋│╃。1985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普濟橋(Puji Qiao) 位於青浦縣金澤鎮南梢│╃。建於南宋鹹淳三年(1267年)│╃。橋呈弧形單拱₪╃☁▩,長26.7米₪╃☁▩,寬2.75米₪╃☁▩,跨徑10.5米₪╃☁▩,均用紫石砌成₪╃☁▩,故又稱紫石橋│╃。因橋旁有聖堂庵₪╃☁▩,俗稱聖堂橋│╃。1962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蒲匯塘橋(Puhuitang Qiao) 又稱七寶塘橋│╃。位於閔行區七寶鎮₪╃☁▩,跨蒲匯塘│╃。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徐壽等募建│╃。清同治三年(1864年)重修│╃。三拱₪╃☁▩,主拱跨度11.2米◕│••▩、高度5.2米₪╃☁▩,副拱跨度5.6米◕│••▩、高度3米│╃。橋長29米₪╃☁▩,面寬5.45米₪╃☁▩,兩端各設石階20級₪╃☁▩,兩側設石欄│╃。1963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廣富林古文化遺址(Guangfulin Guwenhua Yizhi) 位於松江縣佘山鎮廣富林村北│╃。遺物分佈面積1萬平方米以上│╃。1959年發現₪╃☁▩,1961年◕│••▩、1979年兩次發掘₪╃☁▩,採集與發掘到新石器時代晚期和春秋戰國時代吳越文化兩層₪╃☁▩,出土生活◕│••▩、生產器具及玉器₪╃☁▩,為典型的良渚文化遺存│╃。1977年被列為市級保護地點│╃。
馬橋古文化遺址(Maqiao Guwenhua Yizhi) 位於閔行區馬橋鎮北竹港和俞塘匯合處西北側│╃。面積約5000平方米│╃。1959年發現₪╃☁▩,1960年◕│••▩、1966年兩次發掘│╃。出土石◕│••▩、玉◕│••▩、陶◕│••▩、骨◕│••▩、銅器等文物500餘件₪╃☁▩,是太湖地區早期印紋陶文化的典型遺存│╃。1982年定名為“馬橋文化”│╃。遺址的發現證明了4000多年前這裡已有先民生息₪╃☁▩,為研究上海史和中國東南地區古文化◕│••▩、南北文化的相互關係和影響提供了實物材料和科學依據│╃。1977年被列為市級保護地點│╃。
平原村古文化遺址(Pingyuancun Guwenhua Yizhi) 位於松江縣松江鎮西北約13公里處的平原村│╃。因其在小機山東山麓₪╃☁▩,又名機山遺址│╃。1959年發現₪╃☁▩,暴露的原始文化層₪╃☁▩,採集到的古代遺物₪╃☁▩,屬於晚期印紋陶文化亭林型別│╃。1979年先後兩次發現新石器時代遺物共15件₪╃☁▩,經鑑定屬崧澤文化◕│••▩、良渚文化型別₪╃☁▩,最早的遺物距今約5000年│╃。1977年被列為市級保護地點│╃。
寺前村古文化遺址(Siqiancun Guwenhua Yizhi) 位於青浦縣大盈鎮寺前村│╃。1966年發掘₪╃☁▩,遺存具有崧澤文化特點₪╃☁▩,對研究太湖流域發展史有重要作用│╃。1986年被列為縣級保護地點│╃。
湯廟村古文化遺址(Tangmiaocun Guwenhua Yizhi) 位於松江縣小崑山鎮湯廟村│╃。1962年發現₪╃☁▩,分佈面積約6.4萬平方米│╃。1980年對遺址試掘₪╃☁▩,有早◕│••▩、晚兩期印紋陶文化遺存│╃。晚期遺存中找到水井4口◕│••▩、墓葬4座₪╃☁▩,清理的墓葬中出土40餘件陪葬物品₪╃☁▩,屬崧澤文化│╃。1977年被列為市級保護地點│╃。
劉夏古文化遺址(Liuxia Guwenhua Yizhi) 位於青浦縣趙巷鎮劉夏村│╃。1972年發現₪╃☁▩,有商代和東周時代的遺存₪╃☁▩,對研究上海地區人類發展史提供了依據│╃。1984年被列為市級保護地點│╃。
查山古文化遺址(Zhashan Guwenhua Yizhi) 位於金山縣金衛鎮查山山麓│╃。1977年發現│╃。東南山坡上₪╃☁▩,第一層出土物為西周和商代遺存₪╃☁▩,第二層為馬家浜文化堆積層│╃。坡下耕地上₪╃☁▩,第一層出土物為唐宋陶瓷片₪╃☁▩,第二層為南北朝到唐宋時期遺存₪╃☁▩,第三層為春秋戰國時期遺物和早期印紋陶文化馬橋型別遺存│╃。1977年被列為市級保護地點│╃。
柘林古文化遺址(Zhelin Guwenhua Yizhi) 位於奉賢縣柘林鎮馮橋村小學西的新開河兩岸₪╃☁▩,滬杭公路以南約300處│╃。遺址東西長100米₪╃☁▩,南北寬70米│╃。出土遺物有黑衣陶殘器◕│••▩、夾沙陶丁字形鼎足◕│••▩、長方形穿孔石斧◕│••▩、有段石 ◕│••▩、柳葉形石鏃等│╃。為良渚文化遺存₪╃☁▩,對研究上海地區古海岸和成陸年代有重要意義│╃。1977年被列為市級保護地點│╃。
亭林古文化遺址(Tinglin Guwenhua Yizhi) 位於金山縣亭林鎮西北部祝家港東岸│╃。1966年發現₪╃☁▩,經多次發掘₪╃☁▩,第一層為東周和西周時代遺物₪╃☁▩,如灰陶三足盤◕│••▩、細高把豆等₪╃☁▩,是太湖地區西周幾何印紋陶文化的一處典型遺存│╃。第四層出土物屬早期印紋陶文化的馬橋型別│╃。第五層出土遺存為典型的良渚文化│╃。1977年被列為市級保護地點│╃。
駱駝墩古文化遺址(Luotuodun Guwenhua Yizhi) 位於青浦縣重固鎮北廟村│╃。1957年發現₪╃☁▩,遺存的年代在西周至戰國晚期之間│╃。1959年被列為縣級保護地點│╃。
姚家圈古文化遺址(Yaojiaquan Guwenhua Yizhi) 位於松江縣小崑山鎮姚家圈│╃。1980年當地社員在田野翻地時₪╃☁▩,發現一口古井₪╃☁▩,從井的下層和附近新開河兩岸斷面上₪╃☁▩,採集到數十件新石器時代遺物₪╃☁▩,分佈範圍約1萬平方米│╃。其中有早期印紋陶等馬橋型別的文化遺存₪╃☁▩,崧澤文化型別的各式夾沙陶殘物│╃。1985年被列為縣級保護地點│╃。
戚家墩古文化遺址(Qijiadun Guwenhua Yizhi) 位於金山縣山陽鎮戚家墩│╃。1935年發現₪╃☁▩,1963年◕│••▩、1964年兩次發掘₪╃☁▩,第一地區在戚家墩₪╃☁▩,發掘出遺物和古井₪╃☁▩,屬春秋戰國時期遺存;第二地區在戚家墩西約600米的海灘上₪╃☁▩,出土遺物為春秋戰國和西漢時期的遺存₪╃☁▩,其中以東周幾何印紋陶遺存最多│╃。是研究東南沿海地區東周時代幾何印紋陶文化的一處典型遺址₪╃☁▩,對研究杭州灣地區的歷史發展具有很大意義│╃。1977年被列為市級保護地點│╃。
崧澤古文化遺址(Songze Guwenhua Yizhi) 位於青浦縣趙巷鎮崧澤村│╃。1958年發現₪╃☁▩,1961年◕│••▩、1974年兩次挖掘│╃。出土大量遺蹟和文物│╃。對研究長江下游人類發展史和上海的古代史₪╃☁▩,提供重要實物材料│╃。1962年被列為市級保護地點│╃。
福泉山古文化遺址(Fuquanshan Guwenhua Yizhi) 位於青浦縣重固鎮錢家涇福泉山附近│╃。1962年發現₪╃☁▩,1979~1982年多次發掘₪╃☁▩,為新石器時代遺存₪╃☁▩,為研究太湖地區原始文化演變和上海發展史₪╃☁▩,提供重要依據│╃。1984年被列為市級保護地點│╃。
老寶山城(Laoboshan Cheng) 又稱寶山堡◕│••▩、寶鎮堡◕│••▩、寶山所城│╃。位於浦東新區高橋鎮東北2公里│╃。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在今高橋鎮東築清浦旱寨│╃。永樂十年(1412年)在清浦旱寨東北十餘里築“寶山”│╃。正統元年(1436年)更築旱寨₪╃☁▩,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置協守吳淞中千戶所於此│╃。後城圯│╃。萬曆五年(1577年)在“寶山”山側築新城₪╃☁▩,更名寶山千戶所│╃。萬曆十年潮決及城₪╃☁▩,後盡淪於海│╃。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在舊城北約三華里重建城₪╃☁▩,方廣六十四畝₪╃☁▩,有城門五│╃。雍正十年(1732年)海溢₪╃☁▩,城內守備置傾圯₪╃☁▩,今遺蹟有城隍廟和東側南門│╃。自雍正二年從嘉定縣分出寶山縣₪╃☁▩,縣城設在吳淞口西側的原吳淞江千戶所城後₪╃☁▩,原寶山城₪╃☁▩,被稱為“老寶山城”₪╃☁▩,一稱江東寶山│╃。1984年被列為市級保護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