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築專業術語古建築結構名稱圖解
古建築專業術語古建築結構名稱圖解——斗拱
最早的斗拱實物:戰國四龍四鳳方案
中國建築特有的一種結構✘·。在立柱和橫樑交接處,從柱頂上加的一層層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結構叫拱·•₪✘•,拱與拱之間墊的方形木塊叫鬥·•₪✘•,合稱斗拱✘·。
斗拱·•₪✘•,又稱枓栱☁↟₪₪、鬥科☁↟₪₪、欂櫨☁↟₪₪、鋪作等·•₪✘•,是中國漢族古代建築特有的一種結構✘·。在立柱頂☁↟₪₪、額枋和簷檁間或構架間·•₪✘•,從枋上加的一層層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結構叫拱·•₪✘•,拱與拱之間墊的方形木塊叫鬥·•₪✘•,合稱斗拱✘·。
斗拱的產生和發展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從兩千多年前戰國時代採桑獵壺上的建築花紋圖案·•₪✘•,以及漢代儲存下來的墓闕☁↟₪₪、壁畫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中國古典建築最富有裝飾性的特徵往往被皇帝攫為己有·•₪✘•,斗拱在唐代發展成熟後便規定民間不得使用✘·。
斗拱·•₪✘•,是漢族建築上特有的構件·•₪✘•,是由方形的鬥☁↟₪₪、升☁↟₪₪、拱☁↟₪₪、翹☁↟₪₪、昂組成✘·。 是較大建築物的柱與屋頂間之過渡部份✘·。其功用在於承受上部支出的屋簷·•₪✘•,將其重量或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間接的先納至額枋上再轉到柱上✘·。一般上·•₪✘•,凡是非常重要或帶紀念性的建築物·•₪✘•,才有斗拱的安置✘·。
斗拱使人產生一種神秘莫測的奇妙感覺✘·。在美學和結構上它也擁有一種獨特的風格✘·。無論從藝術或技術的角度來看·•₪✘•,斗拱都足以象徵和代表中華古典的建築精神和氣質✘·。斗拱中間伸出部仍叫做耍頭✘·。雕著一個立雙式的青色龍頭✘·。其兩旁的墊拱板雕半立體火焰珠一粒·•₪✘•,象徵吉祥如意✘·。
斗栱在中國古建築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它位於柱與梁之間·•₪✘•,由屋面和上層構架傳下來的荷載·•₪✘•,要透過斗拱傳給柱子·•₪✘•,再由柱傳到基礎·•₪✘•,因此·•₪✘•,它起著承上啟下·•₪✘•,傳遞荷載的作用✘·。
二☁↟₪₪、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層的桁檀挑出一定距離·•₪✘•,使建築物出簷更加深遠·•₪✘•,造形更加優美☁↟₪₪、壯觀✘·。
在它成型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被作為構件大小的基本尺度(“模數”制)
後來的斗拱逐漸變為裝飾(後來採用磚牆·•₪✘•,出簷變近許多·•₪✘•,作用減少)·•₪✘•,也是區別建築等級的標誌✘·。越高貴的建築斗拱越複雜☁↟₪₪、繁華✘·。
三☁↟₪₪、它構造精巧·•₪✘•,造形美觀·•₪✘•,如盆景·•₪✘•,似花籃·•₪✘•,又是很好的裝飾性構件✘·。
四☁↟₪₪、榫卯結合是抗震的關鍵✘·。這種結構和現代樑柱框架結構極為類似✘·。構架的節點不是剛接·•₪✘•,這就保證了建築物的剛度協調✘·。遇有強烈地震時·•₪✘•,採用榫卯結合的空間結構雖會“鬆動”卻不致“散架”·•₪✘•,消耗地震傳來的能量·•₪✘•,使整個房屋的地震荷載大為降低·•₪✘•,起了抗震的作用✘·。中國古建築屋頂挑簷採用斗拱形式的較之沒有斗拱的·•₪✘•,在同樣的地震烈度下抗震能力要強得多✘·。斗拱是榫卯結合的一種標準構件·•₪✘•,是力傳遞的中介✘·。過去人們一直認為斗拱是建築裝飾物·•₪✘•,而研究證明·•₪✘•,斗拱把屋簷重量均勻地托住·•₪✘•,起到了平衡穩定作用✘·。
斗栱用於柱頂☁↟₪₪、額枋和屋簷或構架間·•₪✘•,它的產生和發展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從兩千多年前戰國時代採桑獵壺上的建築花紋圖案✘·。作為中國傳統木架建築顯著特點之一的斗拱在漢代普遍使用✘·。宋《營造法式》中稱為鋪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稱鬥科·•₪✘•,通稱為斗拱✘·。鬥是鬥形木墊塊·•₪✘•,拱是弓形的短木✘·。拱架在鬥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鬥·•₪✘•,這樣逐層縱橫交錯疊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斗拱最初孤立地置於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別起傳遞梁的荷載於柱身和支承屋簷重量以增加出簷深度的作用✘·。唐宋時·•₪✘•,它同梁☁↟₪₪、枋結合為一體·•₪✘•,除上述功能外·•₪✘•,還成為保持木構架整體性的結構層的一部分✘·。明清以後·•₪✘•,斗拱的結構作用蛻化·•₪✘•,成了在柱網和屋頂構架間主要起裝飾作用的構件✘·。
對斗栱的起源有三種說法✘·。一種認為由井榦結構的交叉出頭處變化而成;一種認為由穿出柱外的挑梁變化而成;一種認為由擎簷柱演化為託挑梁的斜撐·•₪✘•,再演化成斗拱✘·。
斗栱在中國木構架建築的發展過程中起過重要作用·•₪✘•,它的演變可以看作是中國傳統木構架建築形制演變的重要標誌·•₪✘•,也是鑑別中國傳統木構架建築年代的一個重要依據✘·。斗拱的演變大體可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西周至南北朝✘·。西周銅器拱令簋上已有大斗的形象·•₪✘•,戰國中山國墓出土的銅方案上有鬥和45°斜置拱的形象✘·。漢代的石闕☁↟₪₪、明器☁↟₪₪、畫像石和畫像磚上也有大量斗拱的形象✘·。從漢高頤闕和四川牧馬山☁↟₪₪、山東高唐出土的漢明器陶樓上可以看出·•₪✘•,柱頂有斗拱承託檁☁↟₪₪、梁或樓層地面枋·•₪✘•,挑梁外端的斗拱承託簷檁·•₪✘•,各個斗拱間互不相連✘·。漢代以後開始在柱間用斗拱·•₪✘•,最初是一種在現代稱為人字拱的斗拱·•₪✘•,即在額枋上立一個叉手·•₪✘•,上置一斗·•₪✘•,承託簷檁✘·。
至初唐·•₪✘•,從西安慈恩寺塔門楣石刻《說法圖》上還可看到佛殿柱間仍用人字拱✘·。第二階段為唐代至元代✘·。這個時期斗拱的主要特點在於柱頭斗拱所承託的梁多插入斗拱中,使斗拱和樑架拉結在一起·•₪✘•,順屋身左右橫出的拱也和井榦狀的柱頭方(即枋)交搭在一起✘·。建築的一圈柱頭枋和同它成直角的正☁↟₪₪、側兩面的梁交織成一個分為若干井字格的水平框架·•₪✘•,斗拱成為各交叉處的加強節點✘·。這時斗拱已不再是孤立的支承架或挑簷的構件·•₪✘•,而是水平框架不可分的一部分✘·。這個水平框架如今稱為“鋪作層”·•₪✘•,用於殿堂型構架柱網之上·•₪✘•,對保持木構架的整體性起關鍵作用✘·。現存唐代五臺山佛光寺大殿的斗拱·•₪✘•,就是這種做法的典型例項✘·。
宋《營造法式》中所載各種殿堂構架的斗拱與樑架結合,已不如唐代緊密,但仍類似✘·。第三階段為明代至清代✘·。自明代開始·•₪✘•,柱頭間使用大☁↟₪₪、小額枋和隨梁枋·•₪✘•,斗拱的尺度不斷縮小·•₪✘•,間距加密✘·。
清式建築的梁不再像宋式那樣穿插在斗拱中,而是壓在斗拱最上一跳之上,直接承挑簷桁✘·。因此·•₪✘•,斗拱發展到明清以後便不再起維持構架整體性和增加出簷的作用✘·。它的用料和尺度比宋式大為縮小✘·。
斗栱的種類很多·•₪✘•,形制複雜✘·。按斗拱在建築物中所處的位置分為外簷斗拱和內簷斗拱╃••╃╃:
斗拱名稱 宋代名稱 清代名稱
柱頭斗拱 柱頭鋪作柱頭科
柱間斗拱 補間鋪作平身科
轉角鬥拱 轉角鋪作角科
外簷斗栱╃••╃╃:處於建築物外簷部位✘·。分為柱頭科☁↟₪₪、平身科☁↟₪₪、角科斗拱;
其中·•₪✘•,轉角鬥拱的結構最為複雜·•₪✘•,所起作用也是最大✘·。
內簷斗栱╃••╃╃:處於建築物內簷部位✘·。分為品字科斗拱☁↟₪₪、隔架斗拱等✘·。
古建築專業術語古建築結構名稱圖解——舉架
舉架·•₪✘•,是中國傳統建築確定屋頂曲面曲度的方法✘·。這種建築在樑架層疊加高時·•₪✘•,用舉架方法使屋頂的坡度越往上越陡,從而呈凹曲面·•₪✘•,以利於屋面排水和簷下采光,這樣形成中國古代建築獨有的風貌✘·。這種方法在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稱為舉架,在宋《營造法式》中名為舉折,在記述江南建築做法的《營造法源》中謂之提棧✘·。舉架☁↟₪₪、舉折☁↟₪₪、提棧的作用和目的相同·•₪✘•,只是由於時代或地區的不同·•₪✘•,具體做法略有差異✘·。
舉架的做法
主要用於北方官式建築中✘·。為保證雨雪的排洩·•₪✘•,規定各種大小建築的簷步架都是五舉(即步架舉高和步架長度之比等於5:10)·•₪✘•,飛椽為三五舉·•₪✘•,其餘各步架之間的舉高·•₪✘•,取決於房屋的大小和檁數的多少(圖1)✘·。常用的資料如表╃••╃╃: 舉架
城樓或亭子的脊步架·•₪✘•,其坡度需酌情增陡·•₪✘•,可達九五舉乃至十舉以上✘·。
舉折的做法
舉折是以房屋的前後橑簷枋(清式稱挑簷桁)心之間的水平距離為總進深(B),在前後橑簷枋上皮的連線中點舉起1/3至1/4總進深作為脊上皮的高度·•₪✘•,稱舉高 (R)✘·。第一步將脊上皮與橑簷枋上皮連一直線·•₪✘•,自脊而下·•₪✘•,第一縫折下R/10, 第二縫依前法再向下折R/20·•₪✘•,第三縫依前法再折R/40·•₪✘•,如此類推✘·。《營造法式》中對殿閣樓臺和廳堂廊屋的舉高計算法有不同的規定(圖2)✘·。 舉架
舉折與舉架的主要差別在於舉折先定脊的高度·•₪✘•,再自上而下用“折”的辦法,依次降低各縫的位置,從而定出屋頂曲線✘·。
提棧的做法 主要用於南方民間建築✘·。提棧的方法與舉架基本相同·•₪✘•,也是從簷檁推算至脊檁·•₪✘•,只是用詞和坡度換算係數不同✘·。簷部提棧的起算係數一般等於界深的1/10·•₪✘•,然後考慮房屋的檁數·•₪✘•,依次遞增每進一界的提棧係數✘·。提棧係數可以自三算半(即0.35)☁↟₪₪、四算☁↟₪₪、四算半☁↟₪₪、五算以至九算☁↟₪₪、十算(稱對算)✘·。提棧高度等於界深乘以各柱的提棧係數✘·。如民房深六界,界深4尺時·•₪✘•,第一界用四算·•₪✘•,第二界用四算半·•₪✘•,第三界用五算✘·。界數多時·•₪✘•,先確定其起算係數和脊桁提棧·•₪✘•,據此繪出建築的側樣·•₪✘•,酌情確定各柱的提棧係數·•₪✘•,進而選定優美的屋面曲線✘·。
古建築專業術語古建築結構名稱圖解——廡殿
中國古代建築中的一種形式·•₪✘•,是中國古代建築中至高無上的建築形式✘·。在封建社會·•₪✘•,廡殿建築實際上已經成為皇家建築之外·•₪✘•,其它官府☁↟₪₪、衙屬☁↟₪₪、商埠☁↟₪₪、民宅等等·•₪✘•,是絕不允許採用廡殿這種建築形式的✘·。廡殿建築的這種特殊政治地位決定了它用材碩大☁↟₪₪、體量雄偉☁↟₪₪、裝飾華貴富麗·•₪✘•,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廡殿建築屋面有四大坡·•₪✘•,前後坡屋面相交形成一條正脊·•₪✘•,兩山屋面與前後屋面相交形成四條垂脊·•₪✘•,故廡殿又稱四阿殿☁↟₪₪、五脊殿✘·。唐代以前·•₪✘•,正脊短小·•₪✘•,四面坡深·•₪✘•,明代以後正脊加長✘·。
古建築專業術語古建築結構名稱圖解——懸山
懸山式是古代漢族建築的一種屋頂樣式·•₪✘•,也傳到日本☁↟₪₪、朝鮮半島和越南·•₪✘•,日語稱切妻造()✘·。在古代·•₪✘•,懸山頂等級上低於廡殿頂和歇山頂·•₪✘•,僅高於硬山頂·•₪✘•,只用於漢族民居·•₪✘•,是東亞一般建築中最常見的一種形式屋面有前後兩坡·•₪✘•,而且兩山屋面懸于山牆或山面屋架之外的建築·•₪✘•,稱為懸山(亦稱挑山)式建築✘·。
懸山建築稍間的檁木不是包砌在山牆之內·•₪✘•,而是挑出山牆之外·•₪✘•,挑出的部分稱為“出梢”·•₪✘•,這是它區別於硬山的主要之點✘·。
以建築外形及屋面做法分·•₪✘•,懸山建築可分為大屋脊懸山和捲棚懸山兩種✘·。大屋脊懸山前後屋面相交處有一條正脊·•₪✘•,將屋面截然分為兩坡✘·。常見者有五檁懸山☁↟₪₪、七檁懸山以及五檁中柱式☁↟₪₪、七檁中柱式懸山(後兩種多用作門廡)✘·。捲棚懸山脊部置雙檁·•₪✘•,屋面無正脊·•₪✘•,前後兩坡屋面在脊部形成過隴脊✘·。常見者有四檁捲棚☁↟₪₪、六檁捲棚☁↟₪₪、八檁捲棚等✘·。還有一種將兩種懸山結合起來·•₪✘•,勾連搭接·•₪✘•,稱為一殿一卷·•₪✘•,這種形式常用於垂花門✘·。頤和園文昌院的捲棚式懸山頂建築 神社內的懸山頂建築 懸山頂·•₪✘•,即懸山式屋頂·•₪✘•,宋朝時稱“不廈兩頭造”·•₪✘•,清朝稱“懸山”☁↟₪₪、“挑山”✘·。
古建築專業術語古建築結構名稱圖解——硬山
硬山是古代漢族建築中的一種形式✘·。屋面僅有前後兩坡·•₪✘•,左右兩側山牆與屋面相交·•₪✘•,並將檁木樑全部封砌在山牆內的建築叫硬山建築✘·。硬山建築是漢族古建築中最普通的形式·•₪✘•,無論住宅☁↟₪₪、園林☁↟₪₪、寺廟中都有大量的這類建築✘·。
硬山建築以小式為最普遍·•₪✘•,清《工程做法則例》列舉了七檁小式☁↟₪₪、六檁小式☁↟₪₪、五檁小式幾種小式硬山建築的例子·•₪✘•,這幾種也是硬山建築常見的形式✘·。七檁前後廊式建築是小式民居中體量最大·•₪✘•,地位最顯赫的建築·•₪✘•,常用它來作主房·•₪✘•,有時也用做過廳✘·。六檁前出廊式用作帶廊子的廂房☁↟₪₪、配房·•₪✘•,也可以用做前廊後無廊式的正房或後罩房✘·。五檁無廊式建築多用於無廊廂房☁↟₪₪、後罩房☁↟₪₪、倒座房等✘·。
硬山建築·•₪✘•,也有不少大式的例項·•₪✘•,如宮殿☁↟₪₪、寺廟中的附屬用房或配房多取硬山形式✘·。大式硬山建築有帶斗拱和無斗栱兩種做法·•₪✘•,帶斗栱硬山例項較少·•₪✘•,一般只施一斗升或一斗二升交麻葉不出踩斗栱✘·。無斗栱大式硬山例項較多·•₪✘•,它與小式硬山的區別主要在建築尺度(如面寬☁↟₪₪、柱高☁↟₪₪、進深均大於一般的小式建築)☁↟₪₪、屋面做法(如屋面多施青筒瓦·•₪✘•,置脊飾吻獸或使用琉璃瓦)☁↟₪₪、建築裝飾(如梁枋多施油彩畫·•₪✘•,不似小式建築裝飾簡單素雅)等諸方面✘·。
漢族古建築的屋頂樣式之一·•₪✘•,硬山頂·•₪✘•,是前後兩個坡面但左右兩端並不挑出山牆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