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特色古建築旅遊景點可園
東莞可園位於東莞市莞城區博廈社群北面│▩,為清代廣東四大名園之一│▩,也是嶺南園林的代表作│▩,前人贊為“可羨人間福地│▩,園誇天上仙宮”↟☁▩。與順德清暉園│╃╃·、佛山樑園│╃╃·、番禺餘蔭山房合稱清代粵中四大名園↟☁▩。始建於清朝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為莞城人張敬修所建│▩,此人以捐錢得官│▩,官至廣西按察│▩,後被免職回鄉│▩,便修建可園│▩,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全部建成│▩,是古建築旅遊觀光的好去處↟☁▩。
東莞是一個新興城市│▩,它的電子加工聞名世界│▩,在這個聞名世界的電子城裡有一個古老的園林古建築│▩,這就是東莞可園↟☁▩。可園位於東莞市莞城區博廈村西部│▩,為清代廣東四大名園之一↟☁▩。2001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可園始建於清朝道光三十年(1850)│▩,平面呈不規則的多邊形│▩,佔地面積約2204平方米│▩,古建築面積1234平方米↟☁▩。所有建築均沿外圍邊線成群成組佈置│▩,“連房廣廈”圍成一個外封閉內開放的大庭園空間↟☁▩。根據功能和景觀需要│▩,建築大致分三個組群↟☁▩。東南門廳建築組群│▩,為入口所在│▩,是接待客人和人流出入的樞紐↟☁▩。以門廳為中心還建有擘紅小榭│╃╃·、草草草堂│╃╃·、葡萄林堂│╃╃·、聽秋居等建築↟☁▩。西部樓閣組群│▩,為款宴│╃╃·、眺望和消暑的場所│▩,有雙清室│╃╃·、桂花廳(可軒)│╃╃·、廚房和侍人室↟☁▩。
北部廳堂組群│▩,是遊覽│╃╃·、居住│╃╃·、讀書│╃╃·、琴樂│╃╃·、繪畫│╃╃·、吟詩的地方↟☁▩。臨湖設遊廊│▩,題為博溪漁隱│▩,另有可堂│╃╃·、問花小院│╃╃·、雛月池館│╃╃·、綠綺樓│╃╃·、息窠│╃╃·、詩窩│╃╃·、釣魚臺│╃╃·、可亭等建築↟☁▩。由四周建築所圍成的中心大院被劃分為西南│╃╃·、東北兩個景區↟☁▩。西南景區主要景物有嶺南果木│╃╃·、曲池│╃╃·、湛明橋↟☁▩。東北景區平面較方整│▩,有假山涵月│╃╃·、蘭花臺│╃╃·、滋樹臺│╃╃·、花之徑等景點↟☁▩。環繞庭院佈置有半邊廊│▩,環碧廊│▩,將三大古建築組群緊密地連結在一起↟☁▩。可軒│▩,又名桂花廳│▩,因地板│╃╃·、落地罩以桂花紋裝飾得名↟☁▩。
地板用板磚與青磚加工│▩,打磨光滑│▩,拼湊針插不入↟☁▩。廳地面正中裝一銅管│▩,連通隔壁小房│▩,僕人房內鼓風│▩,廳內則涼風陣陣↟☁▩。其上為邀山閣│▩,高16.5米│▩,是可園的最高建築↟☁▩。可堂│▩,面寬9.9米│▩,進深9.1米│▩,歇山頂│▩,三開間│▩,六角形支摘窗│▩,梅花紋落地罩│▩,橫披│╃╃·、裙板淺刻花卉壽石紋│╃╃·、通雕蓮蓬鴛鴦紋圖↟☁▩。雙清室│▩,俗名亞字廳│▩,進深6.4米│▩,面闊6.15米│▩,歇山頂↟☁▩。建築本身│╃╃·、地板乃至檯凳│╃╃·、茶几均作繁體亞字形│▩,檻牆設窗│▩,飾以法國夾色玻璃↟☁▩。可園建立人張敬修(1823~1864)│▩,東莞博廈人│▩,官至江西按察使署理布政使│▩,詩書畫皆精│▩,廣邀文人雅集於此↟☁▩。居巢│╃╃·、居廉客居可園十年│▩,創造了撞水│╃╃·、撞粉法畫花鳥畫│▩,使可園成為嶺南畫派的策源地之一↟☁▩。
東莞可園成為了國家重點文物古建築保護單位↟☁▩。1997年│▩,在東莞市委│╃╃·、市政府的重視關懷下│▩,可園景區從原來的5.5畝(3630平方米)擴大到30畝(20000平方米)│▩,經過不斷完善│▩,更加可人↟☁▩。東莞可園位於東莞市城區博廈│▩,為清代廣東四大名園之一↟☁▩。前人贊為“可羨人間福地│▩,園誇天上仙宮”↟☁▩。
它始建於清朝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為莞城人張敬修所建│▩,此人以例捐得官│▩,官至廣西按察│▩,後被免職回鄉│▩,便修建可園│▩,三年後竣工↟☁▩。可園佔地面積2200平方米│▩,外緣呈三角形│▩,園內有一樓│╃╃·、六閣│╃╃·、五亭│╃╃·、六臺│╃╃·、五池│╃╃·、三橋│╃╃·、十九廳│╃╃·、十五間房│▩,其名多以“可”字命名│▩,如可樓│╃╃·、可軒│╃╃·、可堂│╃╃·、可洲…│▩,其建築是清一色的水磨青磚結構↟☁▩。
園門前有一片蓮塘│▩,塘邊有侍人石(已失)和當年繫馬停轎的處所↟☁▩。入門穿過客廳來到擘紅小榭後│▩,雄奇│╃╃·、幽深的園景便逐漸展現在眼前↟☁▩。迴圈碧廊徐徐觀賞│▩,可看到拜月亭│╃╃·、瑤仙洞│╃╃·、蘭亭│╃╃·、曲池│╃╃·、拱橋│▩,以及藏書閣│╃╃·、釣魚臺│╃╃·、曲橋│╃╃·、小榭等│▩,可說是處處有景│▩,景景不同↟☁▩。
可堂
可堂是可園的主體建築│▩,也是最莊嚴的建築│▩,樓前有曲尺形水池│▩,樓高15米多│▩,底層大廳名可軒↟☁▩。其側有石梯級│▩,盤曲可上綠綺樓│▩,復又能通可樓第二│╃╃·、三層↟☁▩。第四層是邀山間│▩,登閣可俯覽園中景色↟☁▩。樓閣為水磨青磚結構│▩,地鋪褐紅磚階│▩,綴以花臺│╃╃·、花徑│╃╃·、假山│▩,由環碧廊貫串起來│▩,構成整體↟☁▩。當年畫家居廉常居此│▩,留下許多吟詠↟☁▩。曾一度荒廢│▩,建國后辟為公園↟☁▩。四條紅石柱並列堂前│▩,顯得氣派不凡↟☁▩。堂外左右兩廊長花基│▩,秀麗中蘊藏著莊嚴肅穆↟☁▩。右前方設一小臺名“滋樹臺”│▩,為專門擺設盆景之用↟☁▩。堂外正中築一大石山│▩,狀似獅子│▩,威武雄壯│▩,其間建一樓臺│▩,人稱獅子上樓臺↟☁▩。
雙清室
雙清室是可園的又一勝景│▩,其結構十分奇妙☁☁│:堂中的建築│╃╃·、地面│╃╃·、天花│╃╃·、窗扇皆用“亞”字為圖│▩,相傳亞字是吉祥之字↟☁▩。雙清室是園主人用來吟風弄月的地方│▩,根據堂前湛明橋翠│▩,曲池映月之景│▩,而命名“雙清”↟☁▩。
問花小院
“雙清”之後│▩,是“問花小院”│▩,為主人賞花之處↟☁▩。順環碧廊步出“問花小院”│▩,來到一處廣闊空間│▩,園中花叢果壇│▩,滿目青翠│▩,被稱為“壺中天”↟☁▩。“壺中天”無任何建築│▩,它是倚著四面的樓房而形成的一方獨立的空間│▩,是園主人下棋喝茶的小天地↟☁▩。從這裡出後庭│▩,廣闊的可湖展現眼前│▩,讓人身心大暢↟☁▩。
建築特色
可園雖是木石│╃╃·、青磚結構│▩,但古建築設計建造十分講究│▩,窗雕│╃╃·、欄杆│╃╃·、美人靠│▩,甚至地板亦各俱風格↟☁▩。它佈局高低錯落│▩,處處相通│▩,曲折迴環│▩,撲朔迷離↟☁▩。基調是空處有景│▩,疏處不虛│▩,小中見大│▩,密而不逼│▩,靜中有趣│▩,幽而有芳↟☁▩。加上擺設清新文雅│▩,佔水栽花│▩,極富南方特色│▩,是廣東園林的珍品↟☁▩。可園建立人張敬修投筆從戎│▩,官至江西按察使署理布政使│▩,金石書畫│╃╃·、琴棋詩賦│▩,樣樣精通│▩,又廣邀文人雅集│▩,使可園成為廣東近代的文化策源地之一↟☁▩。居巢│╃╃·、居廉在可園十年創造沒骨法│╃╃·、撞粉法畫花鳥畫│▩,並予傳授│▩,為嶺南畫派開創先河↟☁▩。
藝術特色
雖然可園佔地面積不大│▩,但園中建築│╃╃·、山池│╃╃·、花木等景物卻十分豐富↟☁▩。造園時│▩,運用了“咫尺山林”的手法│▩,故能在有限的空間裡再現大自然的景色↟☁▩。園北臨村中大池塘│▩,建築物分西南│╃╃·、東北兩組│▩,中隔庭園↟☁▩。全園共有一樓│╃╃·、六閣│╃╃·、五亭│╃╃·、六臺│╃╃·、五池│╃╃·、三橋│╃╃·、十九廳│╃╃·、十五房│▩,左回右折│▩,互相溝通│▩,透過130餘道式樣不同的大小門及遊廊│╃╃·、走道聯成一體│▩,設計精巧│▩,佈局新奇↟☁▩。
四通八達
可園的第一大特點是☁☁│:四通八達↟☁▩。把孫子兵法融匯在可園建築之中│▩,成為整座園林的一大特色↟☁▩。全園亭臺樓閣│▩,堂館軒榭│▩,橋廊堤欄│▩,共有130多處門口│▩,108條柱棟│▩,整個佈局有如三國孔明的八陣圖│▩,人在園中│▩,稍不留神│▩,就像進入八卦陣一般│▩,極可能會迷失路徑↟☁▩。
雅意文風
可園的第二大特點是☁☁│:雅意文風↟☁▩。張敬修雖然身任武職│▩,但對琴棋書畫造詣頗深↟☁▩。所以整個庭園雖偏於武略│▩,但區域性都顯得文風雅意極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