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佛山18個歷史古建築村落欣賞
古村落建築蘊含著豐富的鄉土文化和歷史記憶✘│,它搏動著祖先的血脈✘│,閃耀著先人的智慧✘│,是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歷史見證✘│,又是今天人們溫馨的精神家園和視覺圖騰••╃。為了深入挖掘利用第三次全國文物古建築普查的成果✘│,展示嶺南歷史文化遺產✘│,提高人民群眾文物保護的意識✘│,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舉辦了一場意義深遠的“十大古村落”評選活動••╃。相信這次活動將有力的促進當地古村落與文物古建築保護✘│,將給整個嶺南傳統古建築文物保護與研究帶了積極的影響✘│,也給全國各地正在被拆遷“蠶食”或者“城市化”吞沒的傳統文化樹立一個好榜樣✘│,至少也能敲響一下警鐘吧╃↟✘↟!以下是參加評選的18個古村落資料◕✘│:
1 桂城【疊南茶基村】
茶基村位於桂城街道疊南村委會••╃。於明永樂十二年(1414)開村✘│,至今已近600年••╃。因當時村邊田基多種茶樹✘│,村子因此而得名茶基坊••╃。茶基村河涌環繞村中✘│,具有典型嶺南水鄉風貌✘│,曾有古人題詩“綠樹兩旁閒逸坐✘│,清溪一水盪舟遊”來形容此特色••╃。現村內古村面貌仍存✘│,保留了何氏宗祠₪₪◕、成莊何公祠₪₪◕、成剛何公祠₪₪◕、俊宇何公祠₪₪◕、三聖宮₪₪◕、華陀古廟等壇廟祠堂✘│,居仁巷₪₪◕、華爾街₪₪◕、水樓巷等古巷道以及三間兩廊佈局的古民居一批••╃。村中非物質文化豐富✘│,至今保留了端午賽龍舟₪₪◕、十月初一敬老節等傳統習俗••╃。最值得稱道的是村民承傳了祖先的民間傳統音樂藝術專案“茶基十番”✘│,已在2008年6月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第一批擴充套件專案)••╃。
2 桂城【疊南江頭村】
江頭村位於桂城街道疊南村委會••╃。於明代中期開村✘│,至今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古建築••╃。江頭村保留典型嶺南水鄉風貌✘│,百姓依水而居✘│,民風純樸✘│,生活悠閒••╃。村中保留了江氏宗祠₪₪◕、遁叟江公祠及古民居群✘│,古村肌理尚存••╃。江氏宗詞始建於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重修••╃。三間三進✘│,面積534平方米••╃。鑊耳封火山牆✘│,花草龍船脊✘│,抬梁式木構架建築••╃。該建築磚雕₪₪◕、木雕₪₪◕、石雕精美✘│,並保留具有時代特徵的滿洲窗••╃。遁叟江公祠始建於清嘉慶年間(1796-1821)••╃。三間二進✘│,面積269平方米••╃。鑊耳封火山牆✘│,龍船脊✘│,抬梁式木構架✘│,建築工藝精美••╃。江氏宗祠和遁叟江公祠2006年被公佈為佛山市文物保護單位••╃。該村自明朝至今賽龍舟風俗興盛••╃。
3 九江【煙南煙橋村】
煙橋村位於九江鎮煙南村委會••╃。於明代正統十四年(1450年)建村✘│,因古建築設計佈局如一展翅飛燕✘│,舊稱燕橋村••╃。村口長木橋原名“燕橋”✘│,因終年水汽蒸騰✘│,霧氣繚繞✘│,清乾隆年間已有“煙橋”之稱✘│,久而久之✘│,村子亦改名為“煙橋村”••╃。古村規劃嚴整✘│,肌理尚存✘│,儲存了大量清代古建築群;村外河涌交錯✘│,小橋流水綠樹成蔭••╃。村中現有何氏六世祖祠₪₪◕、旌表節孝牌坊₪₪◕、蘭桂坊₪₪◕、煙橋正道門樓等和大量古民居✘│,其中何氏六世祖祠以及旌表節孝牌坊都是佛山市文物保護單位••╃。村中以《周易》內容命名的元₪₪◕、亨₪₪◕、利₪₪◕、貞四巷道及煙橋正道靜穆古樸••╃。歷史名人有號“七十二峰山人”₪₪◕、“煙橋老人”的何翀(1807——1883)和清嘉慶進士₪₪◕、兵部主事₪₪◕、員外郎何文綺(1879--1855)等••╃。
4 西樵【上金甌松塘村】
松塘村位於西樵鎮上金甌村委會••╃。宋代開村✘│,至今近八百年••╃。松塘村倚崗列建✘│,百巷朝塘✘│,古村風貌儲存較好••╃。傳統建築規模20275平方米••╃。村中宗祠家廟₪₪◕、家塾書舍₪₪◕、鑊耳屋民居₪₪◕、古巷道₪₪◕、古井₪₪◕、古樹眾多••╃。如“明德社學”✘│,“養正”₪₪◕、“培元”₪₪◕、“松圃”₪₪◕、“匯川”₪₪◕、“彝圃”₪₪◕、“大夫”書舍₪₪◕、家塾✘│,區玉麟₪₪◕、區諤良₪₪◕、區湛森₪₪◕、區大典₪₪◕、區大原等進士₪₪◕、翰林及現代革命先驅區夢覺等歷史名人的府第₪₪◕、故居✘│,區氏宗祠₪₪◕、六世祖祠₪₪◕、季房宗袥₪₪◕、見五大夫祠₪₪◕、東山祖祠₪₪◕、樵侶祖祠₪₪◕、世大夫家廟等古建築保留較好✘│,熠熠生輝••╃。村中歷史建築充分體現了嶺南建築藝術的“三雕一塑”✘│,具有較高歷史藝術價值••╃。村中保留了傳統的特色文化活動“燒番塔”••╃。因明清兩代✘│,松塘村考取進士五人(其中翰林四人)✘│,行伍出身而晉身府臺者一人✘│,考中舉人及獲頒優貢者近二十人✘│,是名符其實的翰林村✘│,松塘村獲“廣東省歷史文化名村”稱號✘│,是南海首個歷史文化名村••╃。
5 西樵【百西村頭村】
村頭村位於西樵鎮百西村委會••╃。宋代末年開村••╃。村落依山傍水••╃。歷代先祖勤勞儉樸✘│,且善於經商✘│,不斷積累資金✘│,年年大興土木✘│,逐步建成今日宏偉古村落的格局••╃。清代最為鼎盛✘│,當時村內三十多條街道成棋盤狀縱橫交錯✘│,130多間鑊耳屋分列花崗岩巷道兩旁✘│,近30多間祠₪₪◕、廟₪₪◕、廳堂分佈村中各處✘│,六口古井坐落村中✘│,商鋪林立✘│,繁榮興旺✘│,有“小廣州”之稱••╃。經歷幾百年變遷✘│,現村中花崗岩石巷大部分還在✘│,青磚石腳鑊耳大屋倖存30餘間✘│,祠廟₪₪◕、廳堂現存8間✘│,其中潘氏大宗祠₪₪◕、文武古廟₪₪◕、祥齋祖祠₪₪◕、仲宣祖祠最能體現古代廣府古建築特色••╃。建築物的磚雕₪₪◕、壁畫₪₪◕、木雕₪₪◕、石雕₪₪◕、灰雕等手工精細✘│,巧奪天工✘│,栩栩如生••╃。歷代重教興文✘│,曾考取3名進士₪₪◕、16名舉人✘│,今天潘氏大宗祠門前旗杆夾石林立••╃。其中潘斯廉₪₪◕、潘斯湖₪₪◕、潘譽徵是其中的佼佼者••╃。
6 西樵【百西大地村】
大地村位於西樵鎮百西村委會••╃。先祖於宋鹹淳十年(1274年)從南雄珠璣巷徒遷至此開村✘│,迄今736年••╃。村落座北向南✘│,棋盤式佈局✘│,冬暖夏涼✘│,具有嶺南建築風格之特色••╃。古村建築面積6萬多平方米✘│,村前一望無際良田桑基魚塘✘│,河涌交錯✘│,具足風水格局••╃。村有古井8個✘│,古榕無數✘│,青磚民居約400間之多✘│,鑊耳大屋70餘間✘│,原村各房族祖祠16餘間(現僅儲存4間)✘│,學堂1間✘│,旅居越南華僑祖屋2間✘│,村中大街小巷以花崗岩石板鋪設••╃。典型建築黎氏宗祠✘│,建於道光二十年(1840年)✘│,三間兩進✘│,硬山頂✘│,磚木結構✘│,三雕一塑及壁畫藝術水平較高••╃。世代承傳200多年的手工技藝“竹織雨帽”正在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名人有效力於北洋水師的黎晉犖₪₪◕、黎星橋₪₪◕、黎晉賢✘│,以及舉人黎承鎏等••╃。
7 西樵【西樵山碧雲村】
碧雲村位於西樵山碧雲峰西北✘│,由原來的碧雲₪₪◕、小科₪₪◕、後崗3村合成••╃。村中保留了以晚清民國時期為主的民居古建築群落••╃。村前羅氏大宗祠極具明清嶺南建築風格✘│,祠內木雕₪₪◕、磚雕₪₪◕、石雕₪₪◕、陶塑₪₪◕、灰塑₪₪◕、彩繪等嶺南風格的裝飾工藝造型生動••╃。豫章首第門樓造型古樸✘│,是出入村中主要通道••╃。古村的傅氏山莊為佛山市文物保護單位✘│,是澳門第二代賭王傅老榕的故居所在地••╃。傅氏山莊是由傅氏宗祠₪₪◕、山莊南門₪₪◕、敦義崇禮碉樓₪₪◕、傅老榕故居及數間民居組成的一個建築群落✘│,恢弘大氣✘│,儲存比較完好••╃。碧雲村的虎口泉和無葉井在西樵山上眾多井泉中較有名氣✘│,至今仍散發出雅緻古韻••╃。
8 西樵【聯新莘村梁家】
莘村梁家位於西樵鎮聯新村委會••╃。明朝嘉靖年間✘│,由丹灶沙頭岸先祖梁永安公第七傳孫殿湖始遷到民樂鄉藻尾定居✘│,延至第十傳孫遷至現在莘村為發祥地✘│,根基遂固✘│,宗枝茁壯繁衍••╃。村落選址遵循保護村中安全原則✘│,四周有屏障✘│,並於村中各個方向設定門樓••╃。現村中保留清代建築為主的民居和部分祠堂✘│,古村風貌仍存••╃。梁氏宗祠始建於清嘉慶五年(1801)✘│,清宣統元年(1909)重建••╃。三間三進✘│,佔地面積382.8平方米••╃。花鳥灰塑博古脊✘│,鑊耳封火山牆••╃。清同治十年(1871年)族人梁耀樞科考奪魁成狀元✘│,奉旨在祠前立桅杆夾兩座✘│,雲龍角柱✘│,欄板面雕刻有龍₪₪◕、鳳₪₪◕、麟₪₪◕、魚₪₪◕、鶴等吉祥物✘│,造型刻工精細••╃。村中崇文重學✘│,出現奉政大夫2人(梁時昭和梁顯英)✘│,另有奉直大夫11人••╃。
9 丹灶【仙崗村】
仙崗村位於丹灶鎮仙崗村委會••╃。“仙崗村”的名稱來源於東晉葛洪在此結灶煉丹的傳說••╃。仙崗村古村落風貌較為完整••╃。呈半環形走向✘│,分東₪₪◕、南₪₪◕、西三大片✘│,現存歷史傳統建築面積29145平方米••╃。擁有眾多反映地方建築特色的宅院府第₪₪◕、壇廟祠堂和池塘井泉等••╃。以陳氏大宗祠為中心✘│,以低井坊₪₪◕、水巷坊為核心的明清時期民居建築群✘│,長庚裡₪₪◕、聖堂大街等晚清民國民居建築群基本保留了珠三角廣府傳統建築特點••╃。村中的陳氏大宗祠₪₪◕、立之祖祠₪₪◕、儉堂大夫祠₪₪◕、“文才祖祠”和“與之祖祠”₪₪◕、“孖祠堂”₪₪◕、“百歲坊”₪₪◕、陳仙洲故居等傳統建築物更是古樸別緻••╃。仙崗村擁有葛洪傳說₪₪◕、中秋節燒番塔₪₪◕、扒龍舟₪₪◕、舞獅子等優秀的非物質文化✘│,其中“葛洪傳說”已被南海區公佈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葛洪₪₪◕、“百歲公”的陳廣文₪₪◕、一代儒商·陳仙洲等眾多歷史名人更增添仙崗村的歷史內涵••╃。
10 丹灶【南沙棋盤村】
棋盤村位於丹灶鎮南沙村民委員會••╃。南沙陳氏自南宋遷移至南海開村••╃。明代萬曆年間始✘│,宗族漸旺••╃。南沙棋盤村古村落始於明末清初✘│,清嘉慶年間因族中有人做生意發達(至今有“掃地北”傳說)✘│,大興土木✘│,三十間大屋同時動工✘│,每間大屋規格統一✘│,座東向西••╃。棋藝巷✘│,分三巷✘│,每巷十間✘│,前五間之後留橫巷✘│,六至八間再留橫巷✘│,最後再建兩間✘│,三條巷中可以橫直行走✘│,形成棋盤之勢✘│,故稱棋盤巷••╃。現村中15條棋盤巷和2條棋藝巷分列✘│,佈局井然••╃。村中古建築以其獨特的龍船脊形房頂₪₪◕、三面環繞的高牆₪₪◕、寓意“肥水不流別人田”的天井以及雕刻著花鳥蟲魚的灰雕₪₪◕、瓦雕₪₪◕、磚雕₪₪◕、石雕₪₪◕、木雕等規模宏偉✘│,雕工精美✘│,彰顯清代嶺南建築的清幽雅緻✘│,具有一定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在眾多的古建築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陳氏宗祠✘│,始建於清順治✘│,歷經嘉慶₪₪◕、同治重修與擴建✘│,形成南海乃至珠三角少見的三間五進格局••╃。
11 獅山【獅嶺黎邊村】
黎邊村位於獅山鎮獅嶺村委會✘│,是由黎東₪₪◕、黎西兩個村民小組組成••╃。黎邊村於南宋鹹淳九年(1274年)從南雄珠璣巷遷至獅嶺黎邊崗開村✘│,至今已有720多年曆史••╃。黎邊村是一個明清建築的古村✘│,村前從西向東共400多米✘│,古民居₪₪◕、祠堂₪₪◕、家廟₪₪◕、府第₪₪◕、書舍相互錯落其間✘│,是廣府地區典型的梳式結構佈局••╃。整個村落前低後高✘│,自上而下✘│,白石為基✘│,呈階梯式延伸到後山••╃。村舍均由麻石₪₪◕、木樑₪₪◕、水磨青磚等晚清時期的建築材料建成••╃。鑊耳對峙✘│,波浪起伏;木雕石雕✘│,做工精美••╃。晚清時期✘│,曾出現了兩位朝廷命官••╃。黎廷桂✘│,曾被清廷封為駐小呂宋(即今菲律賓)領事✘│,後又授命為兩廣總督顧問₪₪◕、陸軍少將之職••╃。黎湛枝✘│,在光緒癸卯年(1903)赴京考試✘│,高中二甲第一名✘│,當上了愛新覺羅溥儀的老師••╃。民國時期的黎照寰✘│,先後出任全國工商銀行行長和上海交通大學校長等職✘│,被上海人尊稱為“黎南海”••╃。
12 獅山【聯表東₪₪◕、西村】
聯表東₪₪◕、西村位於獅山鎮聯表村委會••╃。聯表村始建於宋代✘│,原名“聯鑣”✘│,有900多年曆史✘│,人傑地靈✘│,人才輩出••╃。古村落總面積約15755.44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約13610.99平方米✘│,建築群體以清末民初興建的民宅為主✘│,建築群體中也有出自乾隆年間的祠堂₪₪◕、廟宇✘│,其主要特徵是由多間古祠祠堂₪₪◕、廟宇相互聯結一起✘│,與清末民居相聯形成一個古建築群落✘│,其建築特徵是典型的嶺南建築✘│,硬山頂式✘│,內有灰塑₪₪◕、壁畫₪₪◕、磚雕₪₪◕、木雕等✘│,每個建築體都有個自獨立的特色••╃。其中關氏西祠始建於清乾隆已巳年(1749)✘│,同治二年重建••╃。三間三進✘│,面積367.29平方米••╃。龍船脊✘│,硬山頂••╃。整座建築灰塑₪₪◕、磚雕₪₪◕、木雕₪₪◕、石雕裝飾精細美觀••╃。聯表灰塑已成為佛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13 大瀝【高邊璜溪村】
璜溪村位於大瀝鎮高邊村委會••╃。該村始建於宋朝✘│,至今已有八百多年曆史••╃。該村村落肌理清晰₪₪◕、自然環境優良₪₪◕、建造技術精良₪₪◕、建築功能完整✘│,集科學價值₪₪◕、藝術價值與歷史文化價值於一體✘│,是較難得的鄉土建築標本••╃。保留有祠堂₪₪◕、書舍₪₪◕、炮樓₪₪◕、民居以及13條巷道✘│,古村風貌韻味濃郁••╃。自明清開始✘│,移居海外(東南亞₪₪◕、澳洲₪₪◕、美洲)華僑₪₪◕、華人人口累積超過1000人✘│,主要從事攝影₪₪◕、橡膠₪₪◕、商業等工作✘│,故有華僑村之稱••╃。村內歷史民居建築群多由華僑出資修建✘│,在造型₪₪◕、功能₪₪◕、色彩₪₪◕、整體環境等方面極具嶺南特色••╃。歷史名人有◕✘│:南宋宰相張浚之孫張耿(南宋);曾任廣東省財政廳廳長的李聘臣(清末民初)等••╃。
14 裡水【湯村湯南村】
湯南村位於裡水鎮湯村村委會••╃。宋代開村✘│,現存傳統建築規模34000平方米••╃。湯南村山清水秀✘│,民風純樸✘│,歷來是魚米之鄉••╃。發展比較好的時期在清乾隆至道光年間✘│,當時祖先在村中建造了不少房屋₪₪◕、廳堂₪₪◕、廟宇₪₪◕、圍牆₪₪◕、炮樓等••╃。這些古建築以磚雕₪₪◕、灰雕₪₪◕、牆畫為主要特點••╃。歷經滄桑✘│,在現仍儲存下來的古建築有明清時期的民宅₪₪◕、祠堂₪₪◕、炮樓₪₪◕、花崗岩石板路和花崗岩石砌塘基••╃。九條古巷巷口的門樓₪₪◕、湯氏宗祠₪₪◕、大有書塾₪₪◕、信祥花廳和中西合璧鬼樓莊等古風依存✘│,還有超百年曆史的榕樹₪₪◕、龍眼和木棉樹••╃。湯南村歷代名人輩出✘│,如明朝八世祖湯恩禮官將仕郎₪₪◕、九世祖湯舉公贈正儀大夫₪₪◕、十世祖湯康顯大理寺正卿₪₪◕、十六世祖湯文蕚弘治戊午科舉人✘│,清朝時期二十九世祖湯秉均舉人選為拔貢等••╃。
15 裡水【賢僚三紅村】
三紅村位於裡水鎮賢僚村委會••╃。現存古建築群主要以達宏鄭公祠₪₪◕、泗源鄭公祠₪₪◕、熙堂鄭公祠等祠堂✘│,承流巷₪₪◕、由義巷₪₪◕、餘慶巷₪₪◕、長樂巷等13條古巷道✘│,三間兩廊鑊耳山牆硬山頂建築民居為主✘│,儲存完好程度80%••╃。佛山市文物保護單位泗源鄭公祠✘│,始建年代不詳✘│,是鄭氏後代在清初為其祖先七世祖明誥授奉政大夫₪₪◕、禮部郎中₪₪◕、辛未科進士鄭泗源而建立的••╃。清光緒年間重修✘│,1994年曾維修••╃。三間三進✘│,面積為565.44平方米••╃。抬梁式木構架✘│,鑊耳封火山牆✘│,硬山頂✘│,博古脊••╃。現儲存有較完整的晚清木雕₪₪◕、石雕精美✘│,具有一定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16 裡水【共同孔村西街】
孔村西街位於裡水鎮共同村委會••╃。村中以清代建築為主✘│,儲存較為完好••╃。整個古建築群有18.89畝✘│,建有80座民居✘│,為七巷八排••╃。巷為南北走向✘│,寬1.76米✘│,長124.62米••╃。每排10座••╃。每排前五座與後五座之間為中心巷✘│,東西走向✘│,寬2.32米✘│,長101.12米••╃。每座房屋皆坐北向南✘│,磚木結構✘│,為三間兩廊式✘│,寬11.1米✘│,深11.33米✘│,建築面積125.76平方米✘│,四外牆平均1米高✘│,皆為花崗石••╃。村中“至聖家廟”為晚清民國建築✘│,1998年維修••╃。廣三路✘│,深三進✘│,佔地面積為1269平方米••╃。中路為三進三間✘│,馬頭山牆✘│,博古脊✘│,抬梁式架樑✘│,藍釉捲雲勾頭₪₪◕、花卉滴水剪邊••╃。整座建築規模宏大✘│,木雕₪₪◕、灰塑精美✘│,具有一定的藝術和科學價值••╃。村中歷史名人有孔安道₪₪◕、孔憲紹₪₪◕、孔憲順₪₪◕、孔憲明等旅港同胞••╃。
17 裡水【逢湧逢西村】
逢西村位於裡水鎮逢湧村委會••╃。逢湧村始建於元末明初✘│,依據虎頭山勢而建✘│,南臨珠江邊✘│,江對岸是羊城八景之一的金山寺••╃。村內建有紅祠堂₪₪◕、白祠堂和高步級祠堂✘│,尤以紅祠堂年代最為久遠✘│,距今約有600多年的歷史••╃。紅祠堂用紅砂岩砌築牆地步✘│,門夾石用紅砂岩鑿成✘│,更顯得該祠堂莊重吉祥;牆體描繪花草₪₪◕、人物;廊頂屋脊的磚雕₪₪◕、灰雕✘│,千姿百態✘│,栩栩如生••╃。村中鑊耳屋₪₪◕、水磨青磚屋₪₪◕、書舍等古舊建築✘│,比比皆是••╃。位於逢西村的文頭嶺窯址是唐宋時期一處大型生產陶瓷基地✘│,對研究唐宋時期製陶技術具有一定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2006年公佈為佛山市文物保護單位••╃。
18 裡水【麻奢五群₪₪◕、后街村】
五群₪₪◕、后街村位於裡水鎮麻奢村委會••╃。麻奢村自南漢開村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村落古村格局尚存✘│,保留下來的傳統建築包括祠堂₪₪◕、古民居₪₪◕、大巷₪₪◕、官廳巷₪₪◕、高樓巷₪₪◕、百福巷等••╃。紅砂岩₪₪◕、花崗岩等多種建築用料和木雕₪₪◕、磚雕₪₪◕、灰塑等建築藝術也隨處可見••╃。麻奢村得名與一名南海歷史人物相關✘│,此人姓陳名寧✘│,號“麻奢”✘│,陳寧自從英洲遷居到裡水麻奢村為麻奢村開村始祖••╃。陳寧曾先後在南漢王朝和北宋王朝為官✘│,官至籤都御史₪₪◕、朝議大夫₪₪◕、驛丞等✘│,今南國桃園一帶山崗地為當年宋王朝賜給他的食邑••╃。陳寧為後人不忘祖籍✘│,特用自己的號“麻奢”為村名••╃。此即今麻奢村得名由來••╃。現在陳寧墓是佛山市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