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清遠市陽山古建築欣賞
清遠又稱鳳城╃☁,是由於清遠的地影象一隻鳳凰₪│。春秋戰國時╃☁,清遠地區屬百粵₪│。秦統一中國後╃☁,設定行政機構╃☁,開發嶺南╃☁,清遠地區屬南海郡₪│·、長沙郡₪│。漢初╃☁,屬趙佗稱號的南越國₪│。高祖年間(前206—195年)先後置桂陽縣(今連州一帶)₪│·、陽山縣₪│·、湞陽縣和含匡縣(湞₪│·、含今為英德市境)╃☁,均屬桂陽郡₪│。元鼎六年(前111年)╃☁,置中宿縣(原清遠縣一帶)╃☁,屬南海郡₪│。
清遠╃☁,中國廣東省轄地級市₪│。1988年1月7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位於中國廣東省中部╃☁,北江中下游╃☁,北面和東北面與韶關市為鄰╃☁,東南和南面接廣州市╃☁,南與佛山市接壤╃☁,西與肇慶市相連╃☁,是廣東省面積最大的地級市₪│。享有地方立法權₪│。現轄清城區₪│·、清新區₪│·、佛岡縣₪│·、陽山縣₪│·、連南瑤族自治縣₪│·、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並代管英德市₪│·、連州市兩個縣級市╃☁,共2區2市4縣╃☁,總面積1.9萬平方公里╃☁,2010年戶籍人口約402萬₪│。
①陽山文塔
陽山建塔始於宋代時期的古建築╃☁,此時多為石塔╃☁,如建於宋嘉定年間的佛塔₪│。後來為紀念韓文公扶樹教道╃☁,重視培養後學╃☁,先是建了九層石塔╃☁,名曰“文塔”₪│。明代陽山又建了磗塔名曰╃│▩•▩:“文塔”₪│。文塔為八角九層樓閣式磚塔₪│。通高40.4米,須彌座高0.9米₪│。首層正南方向置有拱形塔門,二至九層每層置真拱形門4個,餘為拱形假門₪│。各層以菱角牙磚和挑簷磚疊澀出簷,第九層簷下的東₪│·、南₪│·、西₪│·、北方角上各掛著風鈴₪│。塔剎鐵鑄,由覆盆₪│·、相輪組成₪│。塔壁採用三順一丁砌法,所用磚料均按統一規格燒製而成,質量精良₪│。原各層均鋪設有木地板,層與層之間用木梯聯接,可逐層登游到頂層₪│。建國後,該塔曾有過幾次小修,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陽山城東一里處塔溪北岸的山坡上╃☁,屹立著一座被譽為“擎天玉柱”的文塔╃☁,在明清時期╃☁,這是粵北地區的寶塔陽山文塔曾是一座石塔╃☁,在經歷了兩毀三建的曲折歷史後╃☁,如今改建為八角九層樓閣式磚塔₪│。改建後的陽山文塔鎮山淩水╃☁,涉歷史之風霜₪│·、融人間之智慧₪│·、滲匠藝之精湛╃☁,歷經200餘年風雨的肆虐而不摧╃☁,點綴於青山綠水之間₪│。古樸而雄奇的造型就如一支“神筆”╃☁,聳立的雄姿慧玲聚秀點化著山水╃☁,為陽山風貌平添了幾分神采和靈性•☁·!遠處的古寺與古塔遙遙相望╃☁,它們正共同守護著陽山人民的平安•☁·!
②北山古寺
北山古寺坐落在廣東清遠市賢令山麓╃☁,坐北向南╃☁,因山構築╃☁,佔地十多畝╃☁,飛簷翹角╃☁,體態堂皇₪│。周圍群山相抱╃☁,樹木蔥籠;寺前禹門疊浪╃☁,馨瀉而下;寺內花木叢生╃☁,環境幽美╃☁,為本縣寺廟之冠₪│。北山古寺座落在廣東清遠市賢令山麓╃☁,座北向南╃☁,因山構築╃☁,佔地十多畝╃☁,飛簷翹角╃☁,體態堂皇₪│。周圍群山相抱╃☁,樹木蔥籠;寺前禹門疊浪╃☁,馨瀉而下;寺內花木叢生╃☁,環境幽美╃☁,為本縣寺廟之冠₪│。寺周圍山林疊翠╃☁,溪水潺潺;寺內殿宇連線╃☁,碑刻琳琅╃☁,是集佛₪│·、道₪│·、儒於一體的宗教古建築群₪│。北山寺始建於明嘉靖年間╃☁,至1869年(清同治八年)中經六次重修或改建₪│。寺院規劃建築佈局坐北向南╃☁,古建築總面積3716平方米₪│。山門為磚砌牌坊式四柱三間建築╃☁,正間門上置有“北山古寺”石匾╃☁,首楹右為鄭仙翁祠╃☁,左為韓大仙祠╃☁,門內設放生池╃☁,池上築金水橋╃☁,過橋即為二楹的元帝殿╃☁,殿右為三元祠╃☁,左為七賢祠╃☁,是為紀念或祭祀在陽山有政績的韓愈(唐)₪│·、張本中(宋)₪│·、潘俊₪│·、劉廣₪│·、陳九疇₪│·、莊希纘₪│·、陳子芳(明)7位縣令所建;祠內牆壁嵌有宋書法家米芾草書“且看山齋”₪│·、韓愈手書“鳶飛魚躍”₪│·、文天祥的“忠孝廉節”等唐宋明清的8件碑刻╃☁,字型遒勁╃☁,世所罕見₪│。三楹右為文昌祠╃☁,中為觀音閣╃☁,左為讀書松桂林₪│。
在文塔目之所及的地方╃☁,坐落著北山古寺╃☁,古寺因山構築╃☁,佔地三十多畝╃☁,體態堂皇╃☁,周圍群山相抱╃☁,樹木蔥蘢╃☁,安寧靜怡╃☁,北山古寺不僅為陽山寺廟之冠╃☁,更是一處風景秀麗的旅遊勝地₪│。登臨寺廟上╃☁,猶如置身於一幅美麗的畫卷之中╃☁,這裡作為粵西北地區最大的宗教活動場所╃☁,是亞洲擁有最多佛像的寺廟╃☁,莊嚴的佛像安放在寺內的各處╃☁,場景頗為壯觀╃☁,讓人倍感神聖₪│。山門前的千年桂樹香飄四溢╃☁,沁人心扉╃☁,寺內寶殿金碧輝煌₪│·、莊嚴肅穆╃☁,還有神聖的╃☁,西方極樂世界廣場₪│·、靚麗的蓮花音樂池湯₪│·、莊嚴的三寶大佛₪│·、雄偉的金剛萬佛寶塔₪│。登臨山頂放眼遠眺╃☁,城區樓房在雲霧中若隱若現╃☁,一片祥和的景象映入眼簾╃☁,隱匿在古村落中的百年老建築╃☁,陽山的古建築不僅有╃☁,形式多樣的民居風格╃☁,還有精美絕倫的祠堂藝術₪│。
③昆盛圍屋
昆盛圍屋在黎埠鎮隔江村╃☁,呈半月形╃☁,有七天井₪│·、三天街₪│·、三進₪│·、四橫屋╃☁,正面七個門╃☁,佔地近3000平方米₪│。清乾隆末年楊氏三十三世登麟公從梅縣遷黎埠開基₪│。初時採樵為生╃☁,後販米₪│·、殺豬╃☁,開昆盛鋪頭₪│。勤勞節儉╃☁,開始置業₪│。子孫承家業╃☁,廣進財富╃☁,置有田產千畝₪│。子₪│·、英字一輩╃☁,開始修建圍屋╃☁,歷七代一百四十多年╃☁,才完成此項巨大工程₪│。
正屋有五個門╃☁,中為正門₪│。正門進去是門廳₪│·、天井₪│·、祖堂╃☁,是圍屋中心₪│。左右走廊通廂屋₪│。最外側的左右兩側橫屋凸出於大門前╃☁,中有一長條形天井╃☁,豬牛欄₪│·、洗身堂₪│·、廁所集中於此╃☁,右橫屋凸出部為書房₪│·、學校₪│。後半部分半圓與正屋之間有一個小圓弧形空坪╃☁,弧形上建築分九組╃☁,一組三長間╃☁,左右端與中間是炮樓₪│。炮樓的外側突出於外牆╃☁,高三層₪│。圍屋有十多個廳堂╃☁,七十間房間╃☁,多間浴室╃☁,七間豬牛欄╃☁,十三間廁所╃☁,一間舂米房╃☁,共有108間房屋₪│。
昆盛圍屋是洞冠水流域最大型民居╃☁,也是縣內現存最大半月形客家圍屋╃☁,設計精巧╃☁,工程巨大╃☁,工期跨越近一個半世紀╃☁,實屬存世奇蹟₪│。
④信善樓
淇潭李瑾初外出南洋成為富商₪│。從南洋帶回來“信善樓”的圖紙₪│。民國十五年(1926年)始建₪│。主體呈“田”字型╃☁,二層╃☁,實用面積三千四百多平方米╃☁,108個房間╃☁,八個大廳╃☁,曾經入住過36戶人家╃☁,當年好不輝煌₪│。信善樓主建築瓦簷₪│·、樑柱₪│·、門窗₪│·、屏風₪│·、金字架等╃☁,都有精美的木雕藝術作品╃☁,整體都有中國民間藝術雕刻╃☁,並帶有西洋風格₪│。
⑤東觀別墅
在陽山╃☁,還有一座融鮮明的客家建築風格和民國建築風格於一體的民國古建築群體╃☁,那就是東觀別墅╃☁,東觀別墅建於民國十八年╃☁,為黃鴻猷將軍子孫修建₪│。建築總佔地面積約3777平方米╃☁,具有較高的研究和開發價值╃☁,其為二堂二橫佈局╃☁,坐北向南╃☁,門額陽刻“東觀別墅”四字╃☁,尤為壯觀₪│。
東觀別墅建於民國十八年╃☁,為黃鴻猷將軍子孫修建╃☁,建築總佔地面積約3777平方米╃☁,具有較高的研究和開發價值╃☁,其為二堂二橫佈局╃☁,坐北向南門額陽刻“東觀別墅”四字╃☁,尤為壯觀₪│。
⑥李氏宗祠
回到1901年╃☁,陽山黎埠建起了一座李氏宗祠,這座宗祠由連陽地區漢族₪│·、瑤族和壯族兄弟共同籌建╃☁,李氏宗祠既是中華李氏文化的歷史文物╃☁,也是全體李氏族人崇祖報德的風水寶地₪│。
如今每年的農曆三月十二₪│·、九月初九這兩天祭日╃☁,連陽李氏族人都會聚在一起祭祖╃☁,這是宗族文化在當今延續的一個象徵₪│。
⑦學發公祠
除了古樓和宗祠╃☁,還有一座雄偉的建築等著你來觀摩╃☁,這一座建築還被稱為“廣東布達拉宮”╃☁,這裡就是學發公祠╃☁,整座建築背山面水₪│·、坐南朝北╃☁,是愛國華僑朱海均先生╃☁,為紀念先父朱學發而建造的₪│。學發公祠始為粵北華僑建築之最╃☁,屬中西結合宮殿式的巨型建築╃☁,同時也具有鮮明客家古建築設計風格╃☁,古建築內佈局設計猶如迷宮一般╃☁,眾多的房間₪│·、廳堂和門相通相連╃☁,且每個廳中都設有天井用來通風和取光╃☁,室內通道複雜卻不陰溼₪│。
行走在“百歲建築”之間╃☁,見證歷史滄桑的痕跡╃☁,體驗一場文化盛宴╃☁,你將會被這些遺蹟╃☁,所帶來的魅力深深折服•☁·!公祠建成於1935年╃☁,公祠屬中西結合宮殿式的巨型建築╃☁,中西合璧╃☁,同時也具有鮮明客家建築風格₪│。公祠前後座的石門框╃☁,共刻有十一匾十三聯₪│。十一匾中╃☁,國民黨黨政軍要員餘漢謀₪│·、李漢魂₪│·、陳濟棠₪│·、鄧澤如的手筆各佔其一╃☁,餘下七匾及十三聯均為清末科舉榜眼朱汝珍所作₪│。題寫人身份與匾聯水準之高╃☁,在粵北實屬罕見₪│。
清朝末年榜眼朱汝珍在《陽山縣誌》序中有這樣的描述╃│▩•▩:“見其宏壯之規模╃☁,為北江數府州所未有₪│。”近百年過去╃☁,學發公祠仍儲存完好╃☁,不僅被陽山人視為本縣瑰寶╃☁,更成為當地知名景點₪│。無論從建築規模₪│·、建築風格╃☁,或從文化底蘊看╃☁,公祠都具有不菲的價值₪│。學發公祠始建於1923年╃☁,歷時12年╃☁,基本落成於1935年╃☁,為粵北華僑建築之最₪│。公祠背山面水╃☁,座西南向東北矗立₪│。面寬90.8米╃☁,進深120.5米╃☁,整體建築總佔地面積10941.4平方米╃☁,分前₪│·、後座及東西兩廂三部分₪│。後座又分為主樓及東西兩附樓₪│。